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而不能就此简单地理解为向国际储备货币迈出了的重要一步。事实上,中国的货币互换活动,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现在,之所以要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签下6500亿元的互换协定,主要是为了外贸的需求。

从相关数据看,近几个月来,外贸形势日益严峻。不仅如此,由于发达经济体需求急剧萎缩,部分外向型新兴经济体的外贸需求更是下降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贸依存度偏高的中国经济,必然要想方设法稳住出口,为扩大内需争取转寰时间。因此,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利用货币互换的方式,为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正是货币互换的本意所在。

一国货币能否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最终是以其实力为后盾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能超过美国,所以市场选择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老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欧元、日元之所以能成为“老二”、“老三”,也是凭借欧盟、日本的实力。没有实力,即使你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人们也不大愿意拿你当作自己的储备货币,更何况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开放资本项目而自由兑换。反过来说,即使你的实力很强,如果你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也无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因为可流通是成为储备货币的一个基本条件。一种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显然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争取增强在国际金融组织如IMF中的影响和地位,提升人民币国际话语权,而这意味着必须放开资本管制,有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市场机制才有可能让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此外,更重要也更关键的是要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开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

话题:



0

推荐

王自力

王自力

2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王自力,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制度创新与工具创新。曾出版专著14部,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