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已发布。数据有喜有忧,喜的是多项指标有了明显回暖,忧的是CPI、PPI同比仍呈双降,发电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外贸出口也仍然低迷。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现实综合分析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经济的整体态势是,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财政刺激和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效果递减。地方财政紧张与社会资本对官员腐败带来的投资忌讳,引致公共投资难以带动民间资本相应跟进,从而使得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

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整个金融体内部,流动性冲动动能强劲。货币供应增长迅猛,M2增长率创出25.74%的新高,突破经济预期的17%的水平,流动性泛滥压力陡增;而资料显示,民间借贷市场已出现利率持续下降和交易额萎缩的态势。总体来看,经济面临从未有过的实体经济通缩与银行流动性扩张的局面,货币成为多余商品。

因此,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货币如何消化,实体经济怎样形成有效产能。在处理这对复杂局面的同时,还必须防范通缩的实体经济与跃跃欲试的通胀的虚拟经济:股票、期货、黄金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发展,而虚拟经济泡沫化很可能倒过来摧毁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

最近,有不少人预测全球经济即将复苏,和中国将成为优先复苏的国家。老实说,对这种乐观情绪我不以为然,相反,倒是担忧全社会富裕的流动性在实体经济通货紧缩挤出效应下,最有可能的就是涌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从而诱发虚拟经济泡沫,增大中国经济体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概率。

温故知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94年到1998年的亚洲经济周期。首先看日本,经过广场协议在金融上挑战美国失败以后,1987年日本经济开始陷入倒退,直到1993年才开始出现复苏迹象。1995年桥本龙太郎看到1994年日本良好的经济恢复成型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恢复提高税率,结果带来了1995年日本经济的再次衰退,延续到1996年末出现再次复苏的景象,但立马又遇上了1997。

其次看中国,1989年中国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经济调整,到1992年开始复苏直至1994年,随后在89-94周期的调整中,中国实施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从而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大发展,促进并维持了经济稳步增长直到1997年。

第三是东南亚地区,1994年亚洲“四小虎”开始失去优势,与日本一样,它们的出口优势被1994年崛起的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制造所替代,东南亚、日本的状况就像现在中国的情况,于是市场资金向房地产转移,泡沫化过程延续4年,房地产成为明星产业并制造出一个个富翁神话和地楼价新高,结果终被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看穿其中破绽,人为地扮演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动了汇率和资本撤出的战争:1997亚洲金融风暴。

由此,当前最令人不安的状况,是社会资本在实体产业找不到出路和合理回报率的状况下向虚拟市场大规模转移,从而带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大涨,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大涨将会使中国经济走进一个死胡同,并将中国经济体的软肋暴露于国际资本贪婪的攻击之下,系统性的矛盾必将带来新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金融系统成为全球资本的攻击目标。

总之,从上述意义看,对于经济复苏,我觉得还是保守点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况且,经济不是过家家,说变就能变?而实体经济未复苏,资本市场却快速复苏,这使得我对形势的判断很难乐观起来。

话题:



0

推荐

王自力

王自力

2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王自力,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制度创新与工具创新。曾出版专著14部,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