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引言

在次贷危机冲击之下,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再次暴露无遗,主张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有二:一是美元独霸,充当结算货币,实际上就是世界通货,但自上世纪70年代关于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的发行缺乏国际监管,结果使美元成为美国渔利乃至剥削全世界的工具,美国是国际金融体系最大的搭便车人。

二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缺乏发言权。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的投票权占16.77%,德国有5.88%,英国和法国各占 4.86%,中国只有3.66%的投票权。这明显过时,与中国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

第二个问题好象比较容易解决,这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欧盟方面也明确支持,甚至美国方面也不否认。事实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已明确表示,欧洲国家愿意降低在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比例,“让位”给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

二、国际货币体系怎样改革

真正的难题是第一个,即国际货币体系究竟怎样改?转而实行金本位?这是不可能的,货币体制发展到信用货币阶段,除非人类社会遭遇毁灭性灾难,否则绝无返回金本位可能。

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家货币制度如何演化,它必然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体制。可是,用什么别的信用货币取代美元?日元?欧元?还是超主权货币?

首先,储备货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造出来的。像之前的英镑一样,美元(之所以成为储备货币)的优势地位源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等。人为造出一种替代货币就像是货币领域的世界语,并不一定为人们所接受。

众所周知,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制的一种语言,至今已122年。规则简单易掌握,发音优美。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语言,达到民族间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爱的人类大家庭。但事与愿违,世界语只停留在小范围内传播,世界通用语言仍是英语。就如同美元是世界主导性货币一样。(一种古董似的人造语言)

其次,一种货币要成为世界各国自觉接受的通用货币,它首先需要背后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作支撑,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把政治、军事和经济做大做强。

鉴于世界已不可能退回到以贵金属甚至实物为货币的阶段,当前乃至今后的所有货币都只能是信用货币,其价值完全取决于此货币的发行或支持机构具有的权威和实力。而在主权国家消亡之前,没有一个国际机构能够具备这种权威,世界银行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

事实上,联合国及其前辈国际联盟,在世界强权面前的尴尬处境就是明证。只要有一两个别人奈何不了他的强国出于自身利益对超主权储备货币表示冷淡,这种货币的末日也就到了。比如,美国能拖欠联合国会费,谁能保证它不会拖欠对国际储备货币全球性管理机构的缴款?

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地位仍然会十分稳固,而且不能被轻易动摇,这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世界各国要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不能没有一个相对强大和稳定的国际货币来做媒介。美元的国际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经形成,也就很难被替换。如果必须替换,那一定是发生了不可估量的灾难性事件,受害的也一定是世界各国。甚至即使是采取有计划地逐步地替换美元的步骤,也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贸易的严重混乱。

2)世界各国目前普遍储备着大量的美元资产。如果美元崩溃,这将成为世界的灾难,会给各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各国并不真正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真要出现这样严重的情况,各国也一定会出手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3)无论什么国家的货币充当国际货币,都必须具有世界最强大的综合实力,否则就不具备这个信用能力。现今即使是联合国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联合国不具备这样的实体条件,所以联合国也不能发行世界货币;欧盟的实力和体制也是相对零散和弱势的。美元能够充当媒介世界贸易的有力工具,同时具备价值储藏职能,其背后是以美国所具有的科技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为后盾的。

4)世界需要强大的国际货币,无论是由哪一国的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其实质都只能是一样的,替换美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世界并不能轻易更换国际货币,而且替换上来的也仍然可能出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应当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转换成具有真正良性意义上的国际共管性质,当然这也必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且可行,不然也可能成为一种折腾。如果能够把这一点做好,这将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突破。

5)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如出问题,则必将出现比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还要麻烦的局面。因为失去了国际贸易货币媒介的各国,必将无法很方便的进行贸易活动。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世界各国此时仍将同美国的商人做生意,而美国商人一定要收付美元,那么美元的地位也仍将在该范围得到维持。

因此,实际上,当前国际金融的平等的核心问题,不是要寻求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替代货币,而是,美元货币发行权应该国际化管理和控制。

三、货币互换≠向国际储备货币迈出了重要一步

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而不能就此简单地理解为向国际储备货币迈出了的重要一步。事实上,中国的货币互换活动,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现在,之所以要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签下6500亿元的互换协定,主要是为了外贸的需求。

从相关数据看,近几个月来,外贸形势日益严峻。不仅如此,由于发达经济体需求急剧萎缩,部分外向型新兴经济体的外贸需求更是下降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贸依存度偏高的中国经济,必然要想方设法稳住出口,为扩大内需争取转寰时间。因此,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利用货币互换的方式,为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正是货币互换的本意所在。

一国货币能否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最终是以其实力为后盾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能超过美国,所以市场选择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老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欧元、日元之所以能成为“老二”、“老三”,也是凭借欧盟、日本的实力。没有实力,即使你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人们也不大愿意拿你当作自己的储备货币,更何况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开放资本项目而自由兑换。反过来说,即使你的实力很强,如果你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也无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因为可流通是成为储备货币的一个基本条件。一种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显然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争取增强在国际金融组织如IMF中的影响和地位,提升人民币国际话语权,而这意味着必须放开资本管制,有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市场机制才有可能让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此外,更重要也更关键的是要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开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

四、人民币能否国际化,要看市场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分成三步走,而这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目前正在开始做的与一些国家的货币互换和国内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只是朝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说到底,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技术问题倒是其次,总是可以解决的,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信用,市场只有相信你的实力和信用,才会拿你的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就算未来有一天人民币实现了自由兑换,也未必等于就会自动地成为国际交换和储备货币,还得看市场是否愿意。现在世界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不少,但真正成为“硬通货”的却为数不多。另一方面,人民币一旦实现自由兑换,意味着中国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资本市场之门”一打开,其收益和风险都将大大增强,甚至连社会政治都将受到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尽管欧元和人民币都比较强劲,也应该允许欧元和人民币甚至别的货币与美元竞争,但理论上讲,储备货币多元化不一定就是好事。道理很简单,让别的国别货币充当通货,也会存在失控的问题,与其监管好几种货币,不如监管一种货币。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先生多年来所呼吁的,最理想的情况,一个世界,一种货币。

因此,就可预见的时间而言,过多的谈论废止美元的国际通货地位,策略上并非是明智的,毕竟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当务之急是应设计出一个真正代表人类整体金融和经济利益的机制,让美元重新上“锚”,同时鼓励欧元和人民币甚至别的货币与美元竞争,从而真正监管和制约美国对美元的投机。

话题:



0

推荐

王自力

王自力

2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王自力,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制度创新与工具创新。曾出版专著14部,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23篇